八德:釋義,介紹,清末民初,當代社會,道德規範,義與忠,誠與信,禮與廉,孝與恥,八

八德:釋義,介紹,清末民初,當代社會,道德規範,義與忠,誠與信,禮與廉,孝與恥,八

八德

宋代有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其中再次恢復了管仲提出的四維,去掉了仁,增加了孝與悌,將家族道德置於首位。隨著中國農業社會的發展,以家庭為本位的農業經濟日益穩定與發展,家對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對於社會的祥和與穩定等功能日益突出,家乃國之基,家和萬事興,因此齊家,家庭與家族的凝聚也就日益重要。

基本介紹

中文名:八德朝代:宋代包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性質:傳統文化

釋義,介紹,清末民初,當代社會,道德規範,義與忠,誠與信,禮與廉,孝與恥,八德教育,

釋義中華傳統文化表彰的八種德行,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須知碑介紹多子女大家庭中的人倫關係,已經不僅需要縱向倫理的“孝”,更需要調整橫向倫理的“悌”,有了縱向的“父慈子孝”,又有了橫向的“兄友弟恭”,建構一個縱橫交錯的家庭倫理十字架,就有可能實現“家和萬事興”。“家”是“國”的細胞,只要這個細胞健康而充滿生機,整個社會、國家就有可能祥和穩定、發展繁榮,“家固而國寧”。故宋代從“家”與“國”的辯證關係上,突出“孝悌”,並將其置於“忠信”的前面,是一種審時度勢的創造。這“八德”是宋代對中華道德的新建構,是對中華道德的新發展,它一直影響到明清,以致影響到朝鮮、韓國等東亞各國。八德清末民初面對西方強勢文化對於中國弱勢文化的衝擊,康有為、梁啓超、孫中山都認為,道德是中國之長項,只要推陳出新,就能夠建構中國的新道德。梁啓超等維新派,試圖以"孝、悌、忠、信"這"四德"為基礎,吸收西方近代道德精華,建構中國新道德。孫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新"八德",這是"中體西用"、中西道德精華相融合的傑作。這"八德",調整了"孝"與"忠","家"與"國"的位置,表明民族和國家觀念,高於家族的觀念,既是對古人"教孝即教忠"的繼承,也適應了現代"國家至上"的價值觀。中國在宋代以前,沒有"亡國"意識,只要"家固"便可"國寧",故有"以家為本"的倫理道德觀。到了近現代,西方列強是要吞掉一個個的"國",淪為殖民地國家的人民,在血和淚中領悟了"國破"必然"家亡"的真理。因而,各國人民的"國家觀念"、"愛國意識"不斷強化。孫中山立足中國、面對世界,順乎歷史潮流,將"忠",也就是將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放在首位,建構"以國為本"的中華倫理道德觀,代表了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中華道德發展的歷程表明,以孟子"五倫"為標誌,形成了"以人為本"的倫理道德觀,千年之後,宋代以"八德"為標誌,形成了"以家為本"的倫理道德觀,又過近千年,清末民初,孫中山以新"八德"為標誌,形成了"以國為本"的倫理道德觀。"三個為本"分別成為不同時期道德教化的著重點,反映了不同時代對道德發展的必然要求。道德是歷史的產物,又推動歷史的不斷進步。而今,中國又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相繼提出"三個主義"和"三德",即團隊精神、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進而又鮮明地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人"、"家"、"國",這"三個為本"在當代的辯證統一,必將反映當今人際關係的新倫理、新道德,並做出新概括,從而建構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新道德,在新的千年推動中華道德有新發展。中國傳統道德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道德的產生與發展都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並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而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基本道德規範數量的增減,也有每個道德規範在不同歷史時期自身內涵的豐富與發展。一些恆久不變的道德規範,是由人類社會生活長久不變的內容決定的,即使這些似乎"千古不變"、相對穩定的道德規範,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更新"自己的內涵。因此,每個歷史時代的中國人,都有繼承前人道德智慧的責任,又有"推陳出新"發展中華道德的義務。當代社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八德的故事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淡忘。後來網友“重任在肩”通過自己的經歷重新定義了“八德”,其中的內容分別是:容忍、謙遜、真摯、歡愉、善良、涵養、堅持和決絕。從個人修養到處事的成功法則都作出了一一闡述。並在他的部落格里詳細講述了每一個品德誕生的故事。道德規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這"20個字"公民道德規範的面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道德建設的新發展,也是對中華美德的新承接。"愛國守法"中的"愛",是一種"情感",這種"愛"的情感來源於"親情"的"孝"。"孝"乃德之本,在親情"愛"的基礎上,才逐步形成:愛人、愛地、愛天,愛己、愛群,愛家、愛國、愛天下。從個體道德品質形成來看,講"愛"必先講"孝"。公民道德規範"明禮誠信"中涉及到中華美德的三個"德目","禮"、"誠"、"信"。 突出誠信,是公民道德規範體系的時代特色。誠信建設,要從開發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資源當中,去尋求智慧。誠信,是儒家道德體系的基礎,誠者,天之道;思誠,人之道。誠,是真實無妄,是道德的根本,是人間之常道。信,是重諾守信,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寧。誠信之道,是求真務實之道,是人、集體與國家尊嚴的體現,是"立人之道","立政之本",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黃金律。要極大地提升公民對誠信品德的認同度,要建立維護與建設誠信的相關制度,以營造當代中國誠信之道。正是因為誠信如此重要,黨和政府才明確提出,公民道德建設要以誠信為重點。"團結友善"體現了中華美德的"寬"與"恕"。這是"多元"社會與國際環境所需要。

"勤儉自強",體現了"勤"、"儉"、"廉"與"恥"四種美德。因為"勤以養廉","儉以養德","知恥近乎勇"。"恥"是個人的"臉",是人的尊嚴,也是國家和民族的尊嚴。無恥,何談自尊、自強。"敬業奉獻",體現了"忠"與"義"。"忠"的本質是"責任",盡職盡責,忠於職守。"責任",是"敬業"靈魂。"義"是追求、是氣節、是利他,奉獻是"重義輕利","見義勇為","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上述解釋若能成立,那末"20個字"公民道德規範之中,就至少包涵了“忠、孝、誠、信、禮、義、廉、恥、勤、儉、寬、恕”等,中華美德中的12個基本"德目"。因此,2001年國家頒布的"20個字"公民道德規範,是中國人用了50餘年的時間,付出了巨大歷史代價,經歷了反覆探索的歷程,終於形成的基本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公民道德規範"新體系。中華美德現代轉化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任何新道德的生成與發展,都不能脫離民族文化的血脈,都不能割斷本民族道德文化的歷史。歷史已經證明,那種企圖全盤否定歷史,另起爐灶,建構"新的道德體系"的"大手筆",只能是用自己的手提著自己的頭髮,離開土地的愚想。歷史也證明,作為民族價值觀的道德建設,不能依靠"進口",否則,民族原有的道德文化被"丟掉",引進來的道德又長期不能在我中華文化沃土上紮根,也就不能為中國人所認同,於是,"舊的"扔掉了,新的建立不起來,造成道德文化的長期"斷裂"與"空白"。道德建設是一個歷史過程,需要一兩代人的不懈奮鬥,決非實用主義、急功近利、立竿見影者所能成就。十年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和國家教育科學規劃,連續開展重點研究課題"大中國小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實驗研究",鎖定的八個核心德目是:忠、孝、誠、信、禮、義、廉、恥,意在承接中華傳統美德,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體現民族生命力的全新價值。在十年的"中華美德"教育實驗的實踐中,通過確定德目體系、編寫教材,逐漸發現"忠、孝、誠、信、禮、義、廉、恥"八種道德,是建構當今學校德目體系的重要依據,這"八德"不僅是5000年來中華民族世代相傳,不斷創造、更新和發展了的中華傳統美德;而且是當今社會生活之中、在大中國小的"學生守則"當中、在市民公約當中、在各行各業的職業道德當中、在治家之道、興業之道、治國之道當中,所浸透著的民族精神。為了建構學校傳統美德的德目體系,也為了幫助參加教育實驗的教師與教育工作者,了解"八德"的歷史演變;把握和分辨"八德"精華與糟粕的兩重性;認識"八德"的歷史價值;探討"八德"對現代社會道德問題的回應;掌握提升自身道德修養的路徑。課題組在1999年用了一年的時間,組織 8位文科博士編寫、並由紅旗出版社於2000年初,出版了《大眾道德》叢書,每位博士撰寫其中一部,這8部書是:

《忠——盡己報國的責任》《孝——生生不息的愛心》《誠——求真務實的品質》《信——立身興業的基點》《禮——人際文明的規範》《義——人間正道的嚮導》《廉——清白正氣的根基》《恥——人之為人的底線》依據每個德目的不同功能,這八德又大致可分為四個層面:義與忠義——人間正道的嚮導,是道德靈魂,是道德精神境界和價值導向;忠——盡己報國的責任,是道德核心,是道德自覺意識和價值目標;誠與信誠——求真務實的品質,是道德品質,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經濟價值;信——立身興業的基點,是道德品質,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經濟價值;禮與廉禮——人際文明的規範,是道德品質,是道德外在表現和文明價值;廉——清白正氣的根基,是道德良心,是道德外在表現和政治價值;孝與恥孝——生生不息的愛心,是道德情感,是道德情感基礎和價值動源;恥——人之為人的底線,是道德心理,是道德心理基礎和價值選擇。這八德,從社會、經濟、政治等等領域,涵含蓋了個人與家庭、社會的道德關係。一個中國人,如果能夠在不同程度上具備了這八種品德,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不僅不會落後於時代,而且會成為新世紀的強者。整個國家,建立這種道德規範體系,就可以逐步建成新世紀的"禮儀之邦"。八德教育2015年全國政協第十二屆三次會議,政協委員張其成提交“關於推進青少年‘八德’教育的提案”。在3月7日上午的全國政協教育界聯組討論會上,14位發言的委員中,有3位的發言都是與傳統文化教育有關。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張其成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但目前的現狀是青少年對傳統文化認同感降低,去中國化嚴重。張其成呼籲,應該將傳統文化中的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納入國學教育體系,貫穿中國小、大學,乃至終身教育,按照不同層級設計語文課本,增加古文在語文課本中比重。發言中,他特別拿出一本台灣出版教材。這本名為《中國文化基礎教材》由中華書局出版,已有60多年歷史,其中包含了《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中華傳統經典篇章,至今仍是台灣高中生的必讀教材。針對委員們對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建議,教育部袁貴仁部長表示,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立德樹人,通過教育來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從高校來講,學生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

相關詞條

八德宋代有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其中再次恢復了管仲提出的四維,去掉了仁,增加了孝與悌,將家族道德置於首位。隨著中國農業社會的發展,以家庭為...

八德區八德區為台灣桃園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桃園市的東北方,北鄰桃園區,東鄰新北市鶯歌區,西鄰中壢區,西南連平鎮區,南接大溪區,地處八塊台地上,地勢南高北低,有...

八德鄉貴州省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八德鄉八德鄉位於貴州省關嶺縣以城東南,距縣城約16公里,總面積88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6萬畝,總人口1.36萬人,平均海拔800—1170米,...

八德市八德市為台灣桃園縣的一個縣轄市,位於桃園縣的東北方,北鄰桃園市,東鄰新北市鶯歌區,西鄰中壢市,西南連平鎮市,南接大溪鎮,地處八塊台地上,地勢南高北低,...

八德村(重慶市忠縣拔山鎮八德村)八德村位於拔山鎮東北部,是原八德鄉政府所在地,轄7個村民小組,幅員面積近5平方公里,耕地2590畝,其中田面積2010畝,總戶數876戶。...

五倫八德五倫是指父子、兄弟、夫婦、君臣、朋友,包括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君臣有義、朋友有信;八德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五倫八德,人倫之...

四維八德四維即禮、義、廉、恥。八德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四維即禮、義、廉、恥。八德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八德池八德池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為bā dé chí,基本意思是佛教稱西方極樂世界的浴池,池中有八功德水。...

島屋八德簡介島屋八德,是一名日本職業足球運動員,司職前鋒。現在效力於日本足球乙級聯賽的山口雷諾法足球俱樂部。1參加比賽比賽日期比賽性質代表球隊對手球隊主客場比分勝負狀態...

八德路八德路(Bade Rd.),為高雄市東西向重要道路之一。...... 八德一路為高雄市著名的汽車材料百貨街,而八德二路早年附近有藍寶石大歌廳、西北、東南戲院以及今日育樂...

新八德(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新八德(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於2015年06月19日成立。法定代表人高興波,公司經營範圍包括:企業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不含演出);計算機技術培訓(不得面向全國招生);企業...

歐陽八德歐陽八德(1945-)號字布衣。湖南湘陰人。自幼受父親教導,書學顏真卿法帖。1987年就讀於無錫書法藝術專科學校。系青少年書法家協會徐州分會理事,淮海書法藝術研究會...

茶德茶德是什麼?以茶聯的集大成者《百茶聯》原創作者在天的觀點最具代表性,受到當今茶人的廣泛認同。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備的美德。茶有八德——康、樂、甘、香...

孝悌忠信孝悌忠信八德釋義 編輯 孝悌忠信孝 是孝順。孝順父母和長輩,這是為人子女的本份,孝順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往大了說,可以是對國家盡忠,這也是大“孝”。孝敬是有...

五倫正氣五倫十德,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的概括總結。五倫,指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五種社會關係,父子、兄弟是天倫,君臣、朋友是人倫,夫妻是連線天倫與人倫的紐帶,父...

尹壽山相聲演員尹壽山(1908年-1968年),早年從藝,1938年在天津南市連興茶社演出,受到“相聲八德”之一馬德祿的鐘愛,收他為弟子,藝業大進。他與高少亭、高桂清和郭榮...

熱門詞條

洛克人X

天天看高清影視

vlog

盧春如

拜年

吳仁惠

富貴南山

魔戒:魔戒再現

NUTS

不怕不怕

抉擇

網路速度測試

吊帶裙

七星陣

出產

吳以琳

失魂

彩繪指甲

王者時刻

克里斯蒂娜·佩里

大眾輝騰

sonia rykiel

狗尾草

珍惜擁有

射精

CBSS

偷偷

職來職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