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COC 开启产业化元年,市场空间广阔。
COC 是一种高性能、高壁垒的“卡脖子”的材料。COC(环烯烃共聚物)是一类 性能优越的材料,这种材料依赖于 C5 产业链,由 C5 原料制备得到环烯烃单体,并 在此基础上通过和 α-烯烃(如乙烯)共聚制得,其中反应单体、催化剂、聚合工艺 均存在较大难度,产业化壁垒极高,目前国内全部依赖进口。
COC 物理性能极佳,可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医疗等高端领域。环烯烃共聚物 (COC) 具有高透明度、低双折射率、高阿贝值等优良的光学性能,同时具有低吸水 性、高生物相容性、尺寸稳定性、低密度、高耐热性、高流动性等优良性能,主要应 用于镜头及液晶显示屏用导光板、光学薄膜等的光学用途,医疗、检测仪器领域,电 子器件领域等。目前主流的手机摄像镜头均采用以 COC/COP 为原料的塑料镜片, 同时 COC/COP 近年来也拓展了预灌注、医疗包装、食品包装等用途。另外,由 COP 制成的膜材料可用于各类屏幕,以及 PE 改性剂等其他高端领域。
COC 需求稳定增长,光学领域需求占比超过一半。由于生产企业较少,技术突 破难度高,全球 COC 消费主要由供给决定,约 8-9 万吨。据中国化工信息中心(CNCIC), 2021 年中国消费 2.1 万吨左右 COC,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 COC 消费国家,其中 53.2%需求来自于光学领域,包装和医疗领域分别占 25.3%及 15.1%,其他领域占 比 6.3%;预计 2025 年中国 COC 消费增长至 2.9 万吨,CAGR 约 8.4%,预计到 2025年,光学领域占比上升至55.4%,包装领域及医疗领域占比约为23.6%及14.7%。 光学领域仍然是 COC 最重要的领域,且由于消费电子及新能源车产业链向国 内转移,国产替代需求不断提升。同时,一些新的光学应用场景也给 COC 材料注入 新的发展动能,如虚拟现实、抬头显示、车载光学等。医药包材与食品包装对于 COC 的应用均是广阔的蓝海市场。材料相对于原有的竞品均有一定的优势,但囿于成本 问题前期仅应用于高端应用领域,所以目前需求量未充分反映实际,国产化降本有 望打开更多新增需求空间。
COC 聚合物技术壁垒深厚,开发难度高。从生产工艺来看,COC 聚合物是降 冰片烯单体与其他烯烃共聚的一系列高分子产品。主要的技术难度来源于以下几方 面:
一是降冰片烯单体的制备:双环戊二烯是石油裂解的产物,是合成环烯烃材料 的重要原料,其裂解产物环戊二烯与其他含有双键的单体发生 D-A 反应,合成新型 的环烯烃单体如降冰片烯(NBE)。降冰片烯是工业界最常用的环烯烃单体,具有较大 的环张力,在开环易位聚合中能够表现出较高的活性。最常见的环烯烃共聚物(COC) 是乙烯/降冰片烯共聚物。此类环烯烃材料有很多优异的性能,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之处。对于环烯烃共聚物而言,随着环烯烃单体插入率的增大,聚合物材料的玻璃 化转变温度呈现升高的趋势,而高的共聚单体插入率常常会带来材料韧性的下降, 这一缺点使乙烯/降冰片烯共聚物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对于不同下游应用而言,可 设计不同特点的共聚单体对材料的性能进行提升,这是前期开发过程中重要环节, 举例而言,提高环烯烃单体在共聚物中的含量(增多聚合物中的刚性链段)或向环 烯烃聚合物中引入大位阻单体能提高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又如将酯基这一类极性基 团引入到环上,能够提高材料的可混性和粘附性,且材料的韧性也较为优良。由于 环烯烃单体无流通贸易,该环节是合成 COC 的必经之路,其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最终聚合物的性能。
二是茂金属催化剂的筛选开发:COC 生产中,茂金属催化剂必不可少,也构成 生产上的一大核心难点。茂金属催化剂是甲基铝氧化物催化剂的缩写,它具有可溶 性,其活性极高,表现出突出的均相催化作用,可以通过改变聚合温度、调整催化剂 浓度或改变催化剂配位体来调节聚合物分子量,自由设计聚合物微观结构。茂金属 催化剂还具有优异的催化共聚能力,几乎能使大多数共聚体与乙烯共聚,并且能够 使极性单体催化聚合,而传统催化剂很难或不可能聚合。在环烯烃聚合方面,传统 催化剂只能开环聚合,而使用茂金属催化剂能双键加成聚合。茂金属催化剂制备难 度较大,因此其合成被称为催化剂产业的“皇冠”。成套的茂金属催化剂包括主催化剂、 助催化剂和载体,需根据反应进行完整体系的筛选。长期以来,国外对该技术进行技术封锁,我国由于产业化开展较晚,目前仍处于追赶状态,部分领域仍未实现突 破。
三是环烯烃聚合物的合成过程控制:环烯烃聚合物工艺控制点较多,且国内无 开发先例,合成需要长时间的试验摸索。 此外,工程上成套工艺技术国产化试验需要经验积累,以及终端产品应用开发 需要上下游配合,这些均构成工艺难点所在。
由于海外技术垄断,国内尚无 COC 商业化产能,国内需求均由进口满足。从全 球市场来看,目前 COC/COP 聚合物/共聚物主要产能均掌握在日本厂商手中,包括 瑞翁公司、宝理塑料、三井化学和日本合成橡胶。日本瑞翁是全球最先建设 COC 装 置的企业,早在 1990 年 1 月份已经开始 COC 装置的建设,最初装置规模在数千 吨,并于 1998 年率先推出产品。宝理塑料通过收购德国赫斯特集团的 Topas 业务 而进入 COC/COP 领域,三井化学于 1995 年开始生产 COC 的 Apel 系列产品,而日 本合成橡胶 1997 年在其千叶工厂开始量产 COC 聚合物。目前几家主要厂商的 COC/COP 产能合计为 8.6 万吨/年,其中瑞翁公司和宝理塑料产能占比较大。最新 的扩产来自于三井的 3000 吨产线,新扩建的产能已经于 2022 年 8 月开始商业化运 营。后续扩产主要来自于宝理, 2 万吨扩产原定于 2023 年中投产,目前已推迟至 2024 年三季度落地,主要针对的是包装及医疗领域的需求。海外企业之间竞争呈现 明显的差异化,日本宝理以医用耗材及包装类应用为主,并与医药包材全球领军企 业肖特共同推广 COC 医疗领域市场,而三井及瑞翁则主导光学领域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