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赵匡胤从军中是怎样跟随周世宗征战的。《宋史.太祖本纪》记载:后周显德三年春天,赵匡胤随周世宗出征淮南(一征寿州),首战就在涡口击败一万多人。杀兵马都监何延锡等人。南唐节度使皇甫晖、姚凤领兵号称十五万人,阻隔住清流关,赵匡胤发兵攻打他们,皇甫晖等败走。赵匡胤追击他们直到城下。皇甫晖说:“我们各为其主,希望我们双方能摆开军列一决胜负。”赵匡胤笑笑答应了他。皇甫晖整队出城,赵匡胤抱着马脖子径直上前,一刀砍下皇甫晖的脑袋。并擒获了姚凤。不久赵匡胤的老爹也领兵到了城下,他老爹在城外大喊,要赵匡胤把城门打开放他进去。赵匡胤说:“我们父子虽然亲近,但是城门的开合是国家的大事啊!”到了第二天早上,他老爹才带兵入了城。韩令坤领兵攻打扬州,南唐派军前来援助,韩令坤商议想要退兵,后周世宗命令赵匡胤领两千人满赶到六合,赵匡胤下令说:“扬州的军队有敢退过六合的,就砍断他们的脚。”赵匡胤在六合的东面寻机打败了齐王景达,杀敌一万多人。班师回朝后,
寿州城图片
3、赵匡胤跟随周世宗征战多年取得什么成就,给予什么样的待遇。
《宋史.太祖本纪》记载:后周显德四年的春天,赵匡胤随世宗出征寿春(二征战寿州),连续攻下数个营垒,于是攻下了寿州。班师还朝,被封为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仍担任殿前都指挥使。冬天,随世宗出征濠州、泗州,为军队的前锋。当时南唐在十八里滩筑营垒,世宗正商议要用骆驼将军队渡过河去,而赵匡胤自己骑马首先横渡,他手下的士兵也跟着他骑马过河,于是攻破了十八里滩的营垒。并利用战船乘胜攻打下了泗州。南唐屯兵在清口,赵匡胤跟着世宗皇帝借助淮河顺水东下,晚上追击到了山阳,俘获了南唐节度使陈承昭,献给了世宗皇帝。于是占领了楚州。继续前进在銮江口大败敌军,直抵南岸,烧毁了他们的营垒,又在瓜步打败了南唐军队,淮南平定了。南唐皇帝畏惧赵匡胤的威名,在后周世宗面前挑拨,派人送信给赵匡胤,并送他白银三千两。赵匡胤把银子全部送到府库之中,离间之计不能施行。显德五年,改封赵匡胤为忠武军节度使。
寿县古城堡
从上面文字记录看赵匡胤不但征战多年,而且是个有勇有谋的人,可以用功高盖世来形容了。高校历史系教材《中国古代史》下册17页描述:是年(959年)周世宗回开封不就病死,时年39岁,才7岁的儿子宗训继位。在”主少国疑“的情况,再结合赵匡胤征战多年的经历,即使当时没有陈桥兵变,也会有”李桥兵变“,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至于“浑身散发金光”之说,乃修史书之人趋炎附势之说吧了。
后周世宗陵寝
二、赵匡胤是怎么当上皇帝的,赵匡胤当皇帝是阴谋夺权吗?答案是肯定的。高校文科历史系教科书讲到北宋建立和社会矛盾的这一章对于北宋建立是这样描述的:显德七年(960年),后周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奏报北汉和辽会师南下,于是朝廷命他率领大军北上抵御。部队来到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生兵变,拥立他当皇帝。于是赵匡胤回师都城,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下,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正式登上皇帝地位,定国号“宋”,史称“北宋”,定都今天的开封,改元建隆。不难看出上面说出两个关键点:“北汉和辽会师南下”和“陈桥兵变”,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这次辽兵和北汉联合南下,为何在陈桥无缘无故就发生兵变,是朝廷克扣军饷,引起当兵不满,还是当兵怕当前线打仗引起兵变,但是都没有说,于是后人就有人推断这都是赵匡胤事先安排好的,不过是个阴谋,实行不流血式政变而已。
陈桥兵败图像
“陈桥兵变”,这么大的事,赵匡胤果真在事前一无所知?糊里糊涂被人胁持当了皇帝?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说法:“后周大将慕容延钊在这次征辽的时候,在把先头部队派发出去时都和大家说了:‘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争为逃匿之计,唯内庭晏然不知。’”这不是等于向天下已经宣布,赵匡胤正式发兵的时候,就是他要做皇帝日子,现在满城人都晓得天下要换姓易主了,难道内庭大臣们还被蒙在鼓里呢!所以说兵变的是有准备的,而且工作早做到家了!既然如此,那么所谓契丹大举入侵、北汉发兵南下之说,也是站不住脚的了,应该是同谋者为政变所做的铺垫,至于连慕容延钊率兵作为先遣军先发,都是预先谋划好的,因为慕容延钊是个忠于王室、敢于并有能力和赵匡胤抗衡的后周老将,不把他打发出汴京,以后赵匡胤回汴京局面就不好控制。正因为做了上面工作,赵匡胤回到汴京后,没有受到任何有效抵抗,也就杀了一个不怕死的后周大将韩通,便顺利地当了皇帝,至于“北上抗击契丹”的大事,自然也就无人再提了。但是不能因为夺权的手段不光彩,就抹杀了他的历史功绩。在后周皇室和忠于后周的臣子们看来,赵匡胤是个不折不扣的大阴谋家,然而在拥护建立新朝的将帅和民众看来,则完全可以看作是赵匡胤的足智多谋家!不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任何一次朝代更,都不是你说让我让位,我便让位了,道理再简单不过了。中国历史上有哪个王朝的建立是靠摆事实讲道理取得的?古人讲究“天命所归”,说白了就是人心所向。后起政权之所以能够取代前一个政权,一定有它的合理性,一定是当时的人民已经对现有统治怨恨到了极点,所以只要出现有可能推翻现政权的人物,很快便会形成万众归心的局面和声势,赵匡胤正是这样一个“有可能推翻现政权的人物”。他能够团结那么多将帅文臣,搞那么大一个“阴谋”,只能说明这个“阴谋”是合理的,是得人心的。
清明上河图
三、赵匡胤一生三次到了寿州,为何第三次被困寿州,留下一个的“赵匡胤困难唐”的千年流传的故事呢?
赵匡胤前两次到寿州,那是为后周统一天下打仗到了寿州,是征战过来的。后面一次是当了皇帝为了散心,结果下面有大将谋反,差点要了他的小命。话说赵匡胤篡夺了后周皇帝柴宗训的皇位,自己做了皇帝,称大宋朝,把京城定在汴都。当时中原稳定,天下太平。一天,赵匡胤喝醉了酒,把功臣郑恩的独生子郑英错杀了。酒醒以后非常懊悔,他觉得对不起劳苦功高亲如手足的老将军郑恩。因此整天茶饭不香,干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来。他听了皇后的话,把朝中大事交给宰相代管,自己带领老将军高怀德率领五千御林军,去到他立过战功也饿过肚皮的南唐古寿州消愁解闷。这也是赵匡胤第三次下南唐。
寿县古城内的报恩寺
浩王孙二虎听说赵匡胤到了南唐寿州,他久有反叛之心,突然领兵把寿州城团团围住,把赵匡胤困在寿州城中。孙二虎本来是个占山为王的山大王,后来投到赵匡胤部下当个副将。孙二虎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赵匡胤登基以后封他为浩王。可是他草寇的脾气改不掉,过惯了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的山大王生活,经常去残害黎民百姓,曾受过太祖的处罚,因此他怀恨在心。这次孙二虎突然反叛,使赵匡胤措手不及,被困于寿州城里。
寿县古城
孙二虎手下有员猛将,名叫于洪,十分厉害。他不但武艺高强,而且会使妖术,百尺之外能取对方首级。因而孙二虎气焰十分嚣张,要杀死太祖,自己称王。老将军高怀德出城迎敌与于洪会战,被于洪妖术所迷,险些丢掉性命,大败而回。赵匡胤困守寿州不敢出战,派副将曹彪突围回京搬兵求救。在此期间,当地百姓用麦面和粮做成饼子送给赵匡胤吃,这种食品后来被称作"大救驾"。
寿县特产大救驾图片
曹彪回到汴京以后,把太祖被围困在南唐寿州的情况向宰相详细禀报,宰相立即命高怀德之子御外甥高俊保挂帅,率领三万人马赶赴寿州解围救驾。高俊保不敢怠慢,火速点齐三万人马,连夜行军向寿州进发。大队人马行至双锁山时,被山寨女寨主刘金定拦住去路,双方交锋,高俊保被刘金定擒下马来。刘金定见小将高俊保少年英俊,风流潇洒,一表人才,下马扶起高俊保,要与俊保成亲。高俊保不允,二人再战,刘金定又一次擒住了他。俊保为救驾,只得答应了亲事,说明当前要赶赴寿州城杀敌救驾。俊保心想: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刘金定武艺超群,就答应她一同前往寿州城。于是高俊保率兵在前,刘金定领兵押后,旌旗招展浩浩荡荡向寿州城进发。
寿县古城图片
高俊保带领前锋兵马来到寿州城东九里沟安营扎寨,挑选十余骑杀开一条血路,来到寿州东门。叫开城门,进城叩见了太祖赵匡胤和父亲,把如何发兵、途中至双锁山被擒招亲的前前后后禀告了父亲。高怀德闻听勃然大怒,骂道:"你这逆子,叫你发兵解围救驾,你胆敢违犯军纪临阵招亲,罪不可容,推出辕门外斩首!"高俊保被刀斧手推出辕门,只等三声炮响斩首来报。这时刘金定率领的后队也已渡过东津渡,听见三声炮已响过两声,眼看就要人头落地。刘金定了解了情况后急红了眼,对守城士兵说:"你赶快去禀报你家元帅,叫他赦了小将高俊保,不然的话,我刘金定杀进城去鸡犬不留!"兵丁急忙跑下城楼到帅府报信。这时太祖赵匡胤已得知高怀德一怒要斩小将高俊保的事,也赶过来对高怀德说:"如今叛军围城,不可轻易斩将,你快将俊保赦回,命他上城楼告诉刘金定,只要她杀退围城的叛军救出圣驾,孤家重重有赏,成全他们夫妻团圆。"高俊保被赦回,登上城楼转达太祖赵匡胤口谕。刘金定听了大喜,大喊一声:"高小将,你就在城里等待我凯旋归来吧!"只见她精神抖擞,挥舞手中的大刀,所到之处人头滚滚落地,兵丁们杀声震天,勇猛冲锋。刘金定从东门杀到南门,从南门又杀到西门,从西门再杀往北门时,高俊保奉太祖赵匡胤之命,率领一支人马杀出北门与刘金定会合,共同向退往八公山的叛将于洪发动猛攻。于洪会战刘金定,使出妖法,一一被金定所破。他哪里知道刘金定乃是梨山老母的弟子,随师学艺多年,不仅学会"奇门遁甲",还善用"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法术。于洪向八公山密林里逃窜。刘金定看天已将晚,南风大起,遂发动火攻,命令士兵手执火把,点燃树木。这时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八公山顷刻之间成为一片火海。刘金定乘火光照耀,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于洪大败而逃,急急如丧家之犬,忙忙如漏网之鱼,拚命向北,企图渡过淮河逃命。可是天黑,于洪又不识路径,不知不觉行到独笼沟,钻进独笼里去了。高俊保、刘金定堵在沟口,叛军一个也逃不掉。于洪和叛军首领孙二虎,都被熊熊的大火烧死在独笼沟里。
寿县古城东门城楼
刘金定火烧于洪,平定叛军,救了圣驾,太祖赵匡胤心中大喜,封刘金定为威宁侯。由万岁作主,就在南唐寿州完成婚配。君臣搬师回朝。寿县八公山上当年 "火烧于洪"的独笼沟及刘金定梳妆台等遗址,今日均成为人们寻幽探古的最佳去处。
寿县八公山图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